欢迎光临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官方网站     

  |  EN
首页  > 新闻  > 地方新闻
上海垃圾管理变迁——侬晓得阿拉上海167的历史伐?

来源:绿色上海 环卫活动新资讯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分享:


这里的167(do~la~si~)就是音符的发音,用上海话说就是倒垃圾的意思。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标志着上海正式进入生活垃圾四分类时代。那么,你知道在四分类前上海居民倒垃圾的历史吗?


随处倾倒


19世纪50年代以前,居民生活垃圾一般随便倾弃在低洼处或沿滩。倒在江河边的垃圾随着潮水的涨落,流入江河冲走。

 

到了19世纪70年代初,在开埠后的上海,垃圾仍旧可以随处倾倒。当时法租界的居民每天晚上将垃圾倾倒在道路旁,第二天会有马车来清运,或者将垃圾堆在自己的门口并等待清除,垃圾清除后,白天不得重新倒出;华界的居民每天早晨将垃圾倾倒在门口、里弄或道路旁以待清除,上午清除后不得再次倾倒,并且不允许倾倒碎碗玻璃及气味触鼻的垃圾在门外。

 

然而,由于允许了居民将垃圾倒在门口、里弄或者道路旁等待清除的做法,久而久之,倾倒垃圾处成了小堆垃圾堆点。即使当时的工部局已由专职卫生稽查员雇佣一批华人苦力对租界内的道路和弄堂进行清扫,但是由于人力问题,每天清除的次数有限,往往垃圾刚被清运,就又有垃圾倒出来了,致使环境不整洁,居民怨言很多。

 

微信图片_20210910201724.jpg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后,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先后分别设置垃圾容器,要求居民将垃圾倒入容器内。垃圾容器的出现也代表着随处倾倒垃圾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

 

但由于华界地域广阔,存在大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的贫民窟,现实是随处倾倒垃圾的现象仍较严重;法租界采取的垃圾清除方式仍以第二天早晨清除堆积道路上垃圾为主,导致垃圾箱形同虚设;公共租界工部局长期存在“要引导中国居民将垃圾倒入垃圾箱是件困难的事情,将证明垃圾容器的用处不大,而其购买的费用很高”的想法,因此在当时的上海实际上并未根本上解决居民随处倾倒垃圾的本质。此现象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1955年。

 

微信图片_20210910201730.jpg


解放后,原采取随处倾倒、清除垃圾的地区,因垃圾车不能进入里弄,便由看弄人在夜间9-11时将里弄活动垃圾箱(底部装有轮子)内的垃圾倾倒于路边,翌晨4时前用垃圾车运除;还有一部分地区是居民晚上直接将垃圾倒在道路旁,然后晚上工人定时清除,使道路上白天无垃圾堆积,但有些居民只顾个人倾倒便利,不遵守定时制度。

 

1953年,市卫生局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即添置垃圾容器,方便居民倾倒垃圾,迁让了里弄口店铺的位置,铺平了里弄口的台阶,便于垃圾车辆进入清除。至1955年,这种沿用约百年的将垃圾随处倾倒再予以清除的方式才基本结束。

 

摇铃倾倒


民国5年(1916年),在法租界出现在 垃圾车上装有小铃,用铃声告知居民,垃圾车即将经过,可将各自容器内的垃圾导入垃圾车。民国18年,上海特别市卫生局针对有些居民逾时乱倒垃圾的情况,在南市实行摇铃收倒垃圾。

 

民国35年,卫生局制定了 《上海市垃圾倾倒办法》,并颁布了 《实施上海市垃圾倾倒办法告市民书》,规定自5月1日起,每日1次摇铃清除垃圾。错过摇铃倾倒的时间,禁止将垃圾倒在道路上或垃圾箱外。如有违反垃圾倾倒办法,将给予罚款、拘留、停止供电等处罚。1963年后,才逐步停用。


微信图片_20210910201736.jpg

 

1990年,南市区环卫局针对本区里弄狭窄,垃圾桶多,影响里弄环境卫生的情况,在小东门街道实行垃圾直接上车试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居民听到垃圾收集的摇铃声后,把垃圾送到收集点直接倾倒在垃圾车上。



微信图片_20210910201742.jpg


定时倾倒


这里说的定时倾倒并非如今的四分类定时定点倾倒,而是针对老式里弄,设置的封闭式垃圾箱,在规定的时间内倾倒生活垃圾。解放前,垃圾也有实行定时倾倒、清除,但很不规范。

 

微信图片_20210910201747.jpg


从80年代开始,这种定时倾倒、清除方式不断完善。1988年4月,黄浦区率先在全市实行了垃圾定时倾倒、清除的试点。位于市区中心的黄浦区浦西区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当时设置数百只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随时倾倒垃圾,虽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围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苍蝇,影响周围的环境卫生。

 

黄浦区环卫局为改变这种情况,在地处福建路、无锡路口改建了第一支封闭式垃圾箱,将原来随时敞开的垃圾箱,实行上、下午定时倾倒垃圾,在上午9点至下午4点封闭起来,落实专人管理,封闭前将散落在周围的垃圾清扫,垃圾在夜间定时清除。实行这种垃圾倾倒方式,白天大部分时间垃圾箱封闭了,改善了周围的环境卫生。

 

这种垃圾倾倒方式不仅在使用水泥垃圾箱的地区应用,而且有些使用活动垃圾箱、桶的地区,也对放置活动垃圾桶的垃圾房加门装锁,实行定时倾倒,定时清除。同年,徐汇、杨浦、虹口、普陀、闸北、静安等区在部分街道先后实行垃圾定时定点倾倒、定时清除。


1631276573387179.jpg  1631276612396741.jpg

 

袋装倾倒

 

1987年2月,普陀区环卫所在曹杨街道的3个居委会进行生活垃圾袋装化试点,要求居民将垃圾先装入塑料袋,扎好袋口,在规定的上午5-8时,下午4-7时的时间内,投放到垃圾房的垃圾桶内。垃圾房有专人管理,每天定时清除垃圾。

 

在倾倒垃圾的时间外,垃圾房关门上锁。随后上海逐步从1991年开始尝试生活垃圾袋装投放方式,直至到1994年袋装率为98%,全市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的袋装化投放。


微信图片_20210910201805.jpg


1991年,上海生活垃圾袋装投放方式在全市各区(煤气化地区)推行,先在1-2个街道试行,然后逐步扩展。直到1991年11月底,全市有31个街道182个居委会约15万户居民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

 

同时,一些商店、单位的生活垃圾也开始实行袋装化收集。直至1992年,市区已有82万余户使用煤气的家庭,实行了垃圾袋装化收集,覆盖面达到煤气居民户的60%。其中,普陀、长宁两区超过了70%以上。南市区除推行袋装化外,还根据本区特点,把垃圾直接倾倒收运车的收集方法扩大到7个街道,设垃圾收集点481处,每日上、下午各一次。有些里弄因机动车辆进出不便,就使用人力车驳运。实行垃圾直接上车的区域,不再设置垃圾投放容器,有效减少了对里弄环境卫生的影响。

 

1993年,上海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区,推进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方式。各区环卫部门对实施垃圾袋装化所需的环卫设施进行了改造,黄浦、徐汇、静安等区,共投入资金560余万元,为普及垃圾袋装化收集创造条件。各区环卫部门在为巩固和提高垃圾袋装收集质量,做了不少努力。普陀区实行“丢桶”法,即以黑色塑料袋取代垃圾桶,实行无桶收集;黄浦区在全区菜场、集贸市场、6条商业街约千余单位实行了专人上门收集。

 

1994年,全市有14个区的煤气化地区居民生活垃圾了实行袋装化收集,袋装率为98%;非煤气化地区居民的生活垃圾逐步推行袋装化,袋装率为38%,沿街单位生垃圾袋装化率为75.6%。

 

为更好地方便居民垃圾投放,不久后居民区垃圾箱(房)都实行了24小时全天开放,居民家中废弃的塑料马甲袋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这种垃圾倾倒方式在垃圾治理精细化程度不高的当时,改善了居住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居民将垃圾装入塑料袋扎住封口,解决了垃圾倾倒时沿途散落、飞扬的问题,减少了垃圾箱附近的异味,控制了苍蝇密度,减少了蟑螂、老鼠的觅食机会。


微信图片_20210910201812.jpg


分类倾倒


1995年,上海提出了 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正式拉开了 规模化、体系化的生活垃圾分类序幕。上海开始了垃圾分类的探索。曹杨五村第七居委会的一个居住小区内率先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工作。

 

1997年,上海在公共场所设置了12座大型的卡通分类回收容器。

 

1998年,在全市党政机关、大中小学校、社区等开展废电池专项分类收集工作,得到社会的积极响应。东方书报亭、超市网点加入回收网络,电池生产厂家通过提供电池进行以旧换新、赠送专用回收容器等积极参与电池专项回收工作。同时,在黄浦区设置了61处废玻璃专用回收容器,与废玻璃处置厂家合作,开展专项回收。同时,市局编制了 《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实施意见》。

 

1997年,上海以 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害垃圾三分法进行小规模试点,探索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当年3月15日,在普陀区曹杨五村试行。具体做法是:在垃圾箱房内分别摆放4只大垃圾桶,以2只绿色、1只黄色、1只红色加以区别。绿色盛放食品剩余、厨余等有机垃圾;黄色盛放铁皮、塑料、纸张、布料等无机垃圾;红色盛放过期药品、破日光灯管、废电池、残存油漆等有害垃圾,收到良好效果。垃圾分类量从头10天的日均分类倾倒28人次,3个月后上升到289人次,占日均倾倒垃圾总人数的75%。在普陀区曹杨五村试点基础上,全市13个区的17个居民小区开始试行生活垃圾三分类倾倒收集。


微信图片_20210910201818.jpg

图片当时的报纸报道垃圾分类


1999年,市政府发布 《关于加强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垃圾分类纳入了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工作,标志着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正式进入政府工作推进层面。

 

市环卫局制定了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实施意见,垃圾分类类别分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毒有害垃圾三类。同时,对废电池、废玻璃进行专项分类回收。为推进废电池、废玻璃专项分类回收工作,市环卫局与上海电视台联合发起“回收废电池,万人兴环保”的宣传活动,在上海28所高校推行废电池回收,取得良好成效。至年底,全市回收废电池约18吨,废玻璃约212吨。

 

1631276780661220.jpg

上世纪90年代分类垃圾桶


2000年,上海作为建设部确定的全国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启动首批100个小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重点推进焚烧区垃圾分类,将 “有机垃圾、无机垃圾”调整为“干垃圾、湿垃圾”。2002年底,上海推进垃圾分类收集的小区数超过2000个,服务人口约150万户。

 

2007年以后,垃圾分类收集按“大分流、小分类”标准实施。餐厨垃圾、一次性塑料饭盒、废弃食用油脂实行专项收运。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实行单独投放。日常生活垃圾按居住区的“四分法”(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的“三分法”(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公共场所的“两分法”(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实施分类投放收集,确定了垃圾分类标识和垃圾分类投放桶的颜色。

 

1631276809933281.jpg

世博会气力运输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口


2009年是“迎世博”创建优良市容环境的关键年。共青团上海市委、市绿化市容局共同发起“上海绿色账户”活动,以“换出更绿色的上海-----垃圾分类新理念”,鼓励市民将废电池、牛奶包装盒、损坏的电动玩具等垃圾分类回收,在自己开立的“绿色账户”里存储积分,以积分换取实用的物品。年底,“绿色账户”活动覆盖全市10个中心城区、74个街道,建立了社区绿色循环基地145个,开展社区专项回收日活动556个场次。全市各大超市和250多所中小学也积极响应参加该系列活动。

 

2010年,上海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生活垃圾管理若干意见》以及《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十五部门关于推进本市生活垃圾分类促进源头减量实施意见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进一步理顺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并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作为市“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基本思路就是做好“大分流、小分类”。在“大分流”方面,不断强化和完善装修垃圾、大件垃圾、餐厨垃圾、枯枝落叶的专项分流系统建设;在“小分类”方面,以简化市民日常分类、公共区域专项分类为原则,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指南”,确定了居民户内“厨余果皮”“其它垃圾”分类投放,居住小区“有害垃圾”“玻璃”“废旧衣物”专项收集的“2+3”分类方式,为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做好了准备。

 

2014年2月,上海市政府颁布政府规章《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进一步确定本市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标志着垃圾分类进入法制化轨道。

 

1631276838525317.jpg

上海的四分类标准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月18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2月20日,上海召开生活垃圾分类万人动员大会,李强书记面向全市发出了垃圾分类动员令。2月21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上海举行。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上海全民参与,持续发力,收获明显。垃圾分类进展顺利、好于预期,成效不断巩固提升,逐步成为引领申城低碳生活的新时尚。



1631276863814852.jpg


2021年7月15日10:00:19,浦东“城市大脑”通过视频捕捉,发现金杨新村街道金杨一居737弄活动室旁垃圾房有小包垃圾,后即时推送给金杨一居,小区接单后安排保洁员清理,于10:05:07处置完毕并线上反馈整改后照片,整个过程仅用时5分钟。“城市大脑”诞生后,它正变得越来越智慧,不仅能及时发现、解决城市运行中的问题,还逐渐在经济、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使浦东的经济、社会、城市治理统筹推进、有机衔接。


1631276891539753.jpg

图片浦东“城市大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news@cau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