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官方网站     

  |  EN
首页  > 新闻  > 地方新闻
加强党建示范引领 奋力打造“武汉模式”

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作者:尚丹宁 徐池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分享:


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湖北省武汉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克服疫情影响,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省、市有关决策部署,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原则,走出了一条具有武汉特色的新路子,成效初步显现。


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武汉市践行以“听民、近民、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加强党建示范引领,创建亮点红色片区,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模式,鼓励各区多模式并存,组织互学互鉴,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具有武汉特色的垃圾分类“样板工程”,形成“全城联动、群众响应”的大好局面。


迎难而上 垃圾分类稳中有进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武汉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造成了极大影响。武汉市有效应对,提出“以健全分类体系为基础,以提升分类质量为核心,以养成分类习惯为关键,以完善管理水平为重点”的工作模式,有条不紊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各项工作。


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武汉市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以国家政策法规为指导,一盘棋谋划。各区加强属地管理,市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结合实际需要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工作方案,保障垃圾分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稳步推进。各区、局也发挥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和分类办带头作用,积极贯彻《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武汉市还健全市、区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配合,以区为主,压实街道、社区和居民小区责任,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市、区执法队伍按照“一次纠违、二次警告、三次处罚”的原则严格执法,并利用典型案例适度开展社会宣传教育,达到“处罚一起、教育一片”的成效,督促各分类主体力求实效、行动到位。


打通关键环节,完善分类链条。在市政府的统筹调配下,武汉市围绕前端投放和中端收运,开展专项整治,逐步配齐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和收运车辆,满足分类投放需求;升级改造分类收集站(屋),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收集;明晰车辆标识,实行“桶车一色”收运,严查混装混运。目前,全市已配置分类收集桶52万个、分类运输车3573辆,建成110个垃圾转运站。


强化末端处置管理原则,切实增加各项设施配备。武汉市采取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目前已建成14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日均处置厨余垃圾2000余吨、其他垃圾1.1万吨。同时,抓住农贸市场和老旧小区改造时机,推进厨余垃圾就近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农村厨余垃圾处理设施90座(台),日处理量达100余吨。


大力推进“互联网+垃圾分类”,促进资源化利用,优化回收网点布局。武汉市设置规范化回收站点1563个,创新“保洁物业前端回收、回收站点就近回收、分类企业一体回收、利废企业专项回收”以及“定时定点直接回收、绿色积分奖励回收、智慧平台网上回收、低值物品兜底回收”的四主四辅可回收物回收服务模式,年可回收再生资源450万吨;建立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处理中心,专项收集后送至大件垃圾拆解站进行拆解,之后再进行资源化利用。目前,全市建成大件垃圾拆解站7处,规划建设大件垃圾拆解站11处。


人民至上 实事落实服务民生


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武汉市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办事理念,将人民群众“双评议”作为评判标准,把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作为垃圾分类工作重点。


今年,武汉市成立市新建改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屋)工作领导小组,将新建、改建100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屋)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清单,并在全市选取适宜点位,充分考虑生活垃圾分类要求,设定分配数额、制订工作方案、分解工作任务,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能力,确保高效分类、有序收运,并将其纳入城市综合管理分类项目考核指标。目前,垃圾分类收集站(屋)已开始建设实施,预计10月31日全部建成。


武汉市在推行“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中,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处处为群众着想,想方设法让群众满意。倾听“民声民意”,解决实施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中的难题。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在制订方案时,与街道、社区、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等多方联动,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再三实地调研,根据小区居民原有投放习惯与垃圾分类定时投放原则相结合设置点位。


撤桶并点,集中投放。北湖街道正街社区和风里小区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有34栋楼,原有69个垃圾收集点,邻里之间因垃圾容器放置点位问题矛盾不断,导致垃圾桶随意摆放,甚至将其直接推进花坛间或者楼道、马路上。小区通过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召开居民会议以及举办邻里夜话、社区宣传等活动,采取入户宣传、问卷调查、征求意见、实地勘测等方式,考虑居民原有投放习惯,依托便民原则,强化设置10个垃圾集中投放点。汉阳区洲头街道滨江怡畅园小区在撤桶并点前,组织居民代表召开议事听证会,广泛征求意见,有序进行“再公示、再讨论、再入户、再投票”环节,确定最终方案。针对有些群众不能按时投放这一难题,武汉市部分小区为上夜班、特殊人群等设立误时投放点。


江岸区塔子湖街道跃进嘉园C区在楼栋前原放桶处公示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图与误时投放点,并在出入口利用电子屏滚动播放撤桶提醒信息,告之详情。小区工作人员每天对定时定点投放点位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进行擦洗清洁并喷洒消毒液,重点清洁桶盖把手处,保持容器干净整洁。同时,还放置了消毒酒精以及纸巾,供居民使用。


武汉市实行定时定点垃圾投放的小区各投放点位保证每日清洁、定时清运、每日消毒、巡回保洁,垃圾不储存、站点清洁无异味。垃圾分类让小区整洁美丽,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随之大幅提升。


党建引领 以点带面全面提升


武汉市在社区加强党建示范引领,创建亮点片区,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全市形成了“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分类企业”主导的3种较为成熟的垃圾分类工作模式。全市推行“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创建垃圾分类示范点位451个,其中示范小区100个、示范单位198个、示范社区101个、示范村52个。


在这些示范点位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如依托“自治有力、法治有序、德治有效”实行三治融合的汉阳区怡畅园小区,红色引擎进一步驱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垃圾分类切入社会基层治理、打造老旧小区垃圾分类新样板,并将江汉区典型老旧小区和风里小区的优秀模式与各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此外,打造国家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的东西湖区等,也都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样本。


武汉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整合督导员、联络员、志愿者队伍力量,开展社区“分类达人”选拔活动。党员带头与小区物业服务企业组建“互补拍档”,开设垃圾分类答疑栏目,通过资源互补、时间互补、优势互补做好垃圾分类引导和督导工作,共同科普生活垃圾分类知识,逐步推动居民养成分类习惯,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加快垃圾分类的体系建设进程。


武汉市强化宣传培训,组织党员下沉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宣讲活动,举办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及“打卡晒桶”等主题活动,将宣传教育与督导强制分类相结合,使党员带头推动基层社区践行垃圾分类,产生“内循环推动外循环”效应。


武汉市以抓源头、转意识为着力点,采取宣传教育与督导强制垃圾分类相结合,线上宣导、线下同步,双向合力使群众广泛参与其中,一步步推动群众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利用“三微一端”等线上平台深度促进“两网融合”,加强督导宣传,营造支持、拥护、践行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此外,武汉市在积极应对疫情常态化环境下,组建市、区宣讲团,广泛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的“五进”宣传活动,通过“参观展馆、趣味游戏、创意大赛、积分换礼”等多种线下形式,广泛调动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科普活动的热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news@cau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