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厕就已出现在中华文明的城市中,并在建造的论述中涵盖了对地理位置、使用方式和邻避效应等诸多考虑。2000多年来,公厕的发展从未停息,其建设并非仅突出单一功能性,而是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并与城市的整体规划有机结合。进入新时代,建设更卫生、更便捷、设施更完备的公厕,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补齐民生短板的要求。
从公厕到城市的思考路径
城市中的老旧公厕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设备老化、外观陈旧等问题,不仅对人们的使用造成不便,也成为了影响城市风貌的制约因素。完善公厕建设,并非全盘拆除老旧公厕或仅做外观上的翻新,而是根据城市实际“因城施策”,做到“改旧迎新”,形成既有公厕与新建公厕的互补优势。这就需要以政策为引领,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为公厕改造、规划及建设各方面提供保障。
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在老旧公厕改造工作中,大连市采取“以内厕开放为主,新建改建为辅,结合棚户区改造逐步消灭城市旱厕”的工作方针,“十三五”期间,大连市市区两级财政投入7826万余元用于新建、改造公厕,同时明确各区每新建1座公厕,主体建设部分由市财政承担公厕建设最低标准的50%,公厕配套建设部分由市财政全额投资建设,其余部分由各区承担,有力推进了全市主城区公厕建设。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了缓解城区公厕整体布局不合理、新建选址及配套建设困难等矛盾,在全市城区范围开展了“城市厕所开放联盟”行动。该行动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引导沿街相关单位开放内部卫生间,范围主要是沿街非涉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车站、加油站等,同时临街商服业户也纷纷加入联盟单位。目前,大庆市正在研究制定加入“城市厕所开放联盟”商户的奖励措施,调动更多商服业户加入该行动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公厕免费开放的数量。
对公厕进行改造、技术创新和功能拓展是对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发展的“以小见大”,而大型城市具有空间结构复杂、区域功能性多、人口密度不一等因素,这就需要“以大见小”,通过分析城市整体规划来使公厕分布和设计更科学。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公厕整体建设规划中,在市区主次干道节点、公园广场等开阔区域,建设了一批内部空间宽敞、多种功能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在商业街、旅游景点、背街小巷等用地紧张区域,设置了一批占地面积较小、设施齐全的环保公厕;在大型居民社区、学校、公交车站、市场周边等人流集中区域,规划建设了融合公厕、市民休息和娱乐等功能的便民服务设施“城市驿站”。这样的规划,一方面让公厕交织成“服务网”,有效避免在人流密集或用地紧张区域出现的“如厕难”问题,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区域建设不同种类、规模的公厕,可以在保护环境及节约土地、用水等多种资源的基础上满足市民生活需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科技与管理双管齐下
每到节假日以及龙舟赛、横渡珠江、马拉松比赛时,广东省广州市发展公园便游人如织。公园内空间有限,原有的公厕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对此,公园内设置了“装配式公厕”。所谓装配式公厕,即不占用用地指标的“临时建筑”,采用当前装配式建筑新技术,装配式公厕可以实现传统公厕的各项功能,同时简化了现场施工作业的流程,使建设过程更加方便快捷。此外,这种装配式公厕还配备了垃圾分类桶,设置了环卫工人驿站,为环卫工人工间休息提供了空间。发展公园的公厕建设是广州市广泛应用装配式建筑解决市民公厕使用问题的缩影,截至2020年7月底,广州已建成264座装配式公厕。
新建造技术的应用为公厕提供了“骨架”支撑,而公厕内部功能也需要科技的优化。在广州市一些公厕中,引进使用了循环利用、自动智能等新科技以及防水、防火、防渗漏等新材料,并在室内设计上充分体现“第三卫生间”、残疾人(老年人)卫生间等人性化功能间,安装了智能如厕指示灯、自动感应冲厕器、植物液自动除臭器等便捷设施,进一步提高公共厕所的使用效能。
有了科技提振,公厕也需要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病。作为公共设施,公厕是人民群众所共享的,离不开群众广泛参与“共治”。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的公厕墙上,随处可见“所长制公示牌”,牌上标注公厕管理制度及“所长”,便于群众了解公厕的管理模式及“所长”的责任等。在推进责任落实到人“所长制”工作之际,西安市还根据群众调查、市民投诉等形式,每月组织开展公厕专项检查,重点对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情况进行现场检查,通报相关责任“所长”,督促问题整改落实,确保公厕环境卫生、整洁。
构建健全健康的“公厕文化”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让公厕成为了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更是反映城市宜居的重要标志。面向未来,针对“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公厕”这一问题,公厕的规划者、设计者和管理者都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因素,如不断以科技、服务和管理提升公厕的人文关怀,突出亲切感、舒适感;解决公厕内“小环境”的治理问题,以此推动污水收集、城市管网综合建设等城市规划设计“大方向”;建立更完善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公厕由节约资源到利用资源,形成绿色发展产业链等,但有了“硬件”作保障,还需不断构建健全、健康的“公厕文化”。
在武汉市解放公园2号门南侧的路边绿化带内,有一座带电梯的地下独立公厕。其建筑风格呈现出“现代时尚”与园景静谧融合的特色,美感十足的内部装饰、科技智慧的设施设备和便民优质的服务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一座公厕可以突破功能的制约,起到旅游景点的效应,体现的是公厕以“外在”引领“内在”、以品质促进服务的高水平发展理念,反映了人们从满足使用需求过渡到对优质城市环境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文化的建设也需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通过长期对市民群众广泛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有效促进了市民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公厕使用习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厕所是文明的尺度,也是国家发展的注脚。公厕承载的意义,既是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所需的“小切口”,也是能够转变人们对厕所观念认识、规范行为,以至形成卫生、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大局体现,更能折射出我国城镇化进程向更高质量迈进的大势所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news@cau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