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宿松环卫队伍里有这样一群人:平时,他们是“城市美容师”;抗疫期间,他们是环卫行业的“白衣天使”。在疫情防控前线,有这样一位特殊的战士,他皮肤黝黑、身板纤瘦,每天起早抹黑,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他叫韩俊善。
坚守35载,以场为家
韩俊善是宿松县城管局垃圾填埋场场长。他的老家在阜阳颍上,自1985年到宿松从事环卫工作至今已有35载。2011年,主动请缨来到人人避之不及、最脏最臭最累的垃圾填埋场工作。常年在宿松工作,家里所有的家务和父母、孩子都交给了妻子承担和照看。由于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很少,尤其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的陪伴,韩俊善是愧疚的。现在孩子长大了,为了方便他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妻子更是把家安在垃圾填埋场。“如果说我今天能有什么成绩,那我一定要把我的勋功章送给我的妻子,因为没有她背后默默支持付出,我不可能在这个岗位坚持这么久。”
栉风沐雨,砥砺奋进
在垃圾填埋场工作,没有节假日。一年四季,不管是炎热酷暑、天寒地冻还是天清气朗、阴雨绵绵,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按时送来的垃圾。这些垃圾每天都要经过填埋、覆盖、洒药等一系列流程,才能保证日产日清,同时也要做好雨污分流、渗滤液达标排放监测等工作。他说:“炎热酷暑,垃圾堆里的气温稳定保持在40摄氏度以上,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就像在火炉里蒸烤,下班的时候身上的工作服可以挤出半碗水。除了堆积如山的垃圾还有扑面而来的恶臭,让人作呕,换下的衣服洗了几遍仍然有味道。”为了保证每天300多吨垃圾的正常填埋,他吃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头,但他说:“回顾这些年来的工作历程,虽然很苦很枯燥,但我却从不后悔选择这个职业,因为履一份责任,就要从始而终。”
辛勤耕耘,佳绩连连
35年来,韩俊善用自己的方式,在奉献与索取的天秤上,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地选择了奉献,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地献给了宿松环卫事业。韩俊善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多年来他先后获得“全省城管协会系统先进个人”、“宿松县劳动模范”、“宿松县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先进个人”并多次获得县城管局先进个人的荣誉,这也是对他工作最大的肯定。
“疫”无反顾,守卫担责
疫情来势汹汹,疫情就是警报。在防疫战斗第一线,韩俊善以高昂的斗志、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坚守阵地,把垃圾填埋场当“战场”,奋战在最前沿。春节期间,城乡垃圾骤增,垃圾日输入量是平日的两倍多,在垃圾填埋场只有7个工作人员、人手紧缺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他顶上去和工人们一起,轮班开挖掘机、铲车,每天从凌晨4点到晚上11点不间断填埋作业,和工人们一起不惧艰辛,迎难而上,争分夺秒在战斗。在铲机因超负荷工作而“罢工休息”的时候,为保障抗疫期间设备运转正常和库区垃圾得到及时处置,他顾不上阴雨绵绵的天气,毫不犹豫地爬到又臭又脏的垃圾堆里给铲车号脉听诊,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超负荷运行的设备在他的维修下又重新“动力十足”。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他身先士卒,临危不退,他说:“拉到这里的垃圾极有可能混入病毒感染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生活垃圾,绝不能掉以轻心!我们每天与垃圾‘为伍’,被感染的风险要比普通人高,我现在每天都会关注疫情动态,给工人们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督促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坚持上岗前测体温、带口罩,下班后勤洗手。为消除病毒滋生的源头,控制病毒扩散,每天用消毒液对填埋库区的垃圾、工程器械、环卫工具、运输车辆、地磅房、办公室等进行消毒,保障员工的作业安全。”在他身旁的妻子含着眼泪说:“从腊月到正月,他跟工人们一直在垃圾填埋厂里连轴转,穿着不透气的雨靴,汗水泡脚,脚上都起了湿疹,晚上又痛又痒,但他从不喊苦喊累,本想今年春节抽时间回老家看看,疫情面前,我知道他责任重大,也只好等明年了。”
他的身边总是有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一个外地人会在宿松干环卫工作一干就是35年?他笑着说:“每一行工作总要有人干,我早已把环卫工作当成了自己毕生的事业,宿松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也习惯了在宿松的生活。”他朴实无华的语言,总让人感动。
如今,52岁的韩俊善,依然无怨无悔地工作在垃圾填埋场最艰苦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让人肃然起敬。
供稿:宿松县城管局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news@cau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