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官方网站     

  |  EN
首页  > 新闻  > 协会发文  > 老网站新闻不显示
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取得新突破

来源:《中国建设报》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分享: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实施以来,广州市按照相关工作部署,结合实际,抓重点、补短板、求突破、谋创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取得新突破。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大范围铺开、党政机关率先垂范、样板小区创建亮点纷呈、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有序推进、督导检查执法形成常态化、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动员高潮迭起。据统计,2018年分类收运处理废弃年花年桔共4230.77吨,全市生活垃圾处理总量745.3万吨、日均处理量20419.56吨,同比增长1.04%

制度创新:垃圾分类地方性立法,垃圾分类行为指引实现精细化。

形成一整套“法制保障、经济激励、精准指引”的垃圾分类政策制度体系,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日趋完善。一是20187月出台并实施《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由政府规章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法制基础更加坚实。二是修订政策制度,修订《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管理办法》,对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予以垃圾终端处理单价补贴;修订印发《有害垃圾收运处置工作指引》、《广州市低值可回收物目录》,同时更新低值可回收物供应商库。市政府印发《关于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实施意见》,正在制订餐厨垃圾就近就地自行处置试行办法、生活垃圾分类奖励实施办法。三是针对机团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群众自治组织。下同。)、学校、酒店、农村等领域量身定制《广州市机团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指南》等12项工作指引,让垃圾分类行为有据可依。

执法创新:垃圾分类实行常态化执法,整改处罚取得实质性效果。

配合强制分类和分类立法的推进,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强化执法保障工作。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督导检查制度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定期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专项执法行动,将垃圾分类执法纳入城市管理年度执法任务,实行常态化执法。20179月至201812月底共检查单位33046个,发出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2910份,立案查处162宗,罚款118400元,并针对个人开出全国第一张罚单。经过执法督导,强制分类单位设施配备和管理制度基本到位,投放准确度明显提高。

考核创新:将垃圾分类纳入机关单位绩效考核体系,政府率先全面实施强制分类。

将垃圾分类纳入机关单位绩效考核体系,每半年组织检查考评一次。2018年,对全市88个市直机关进行垃圾分类绩效考核,考核平均得分为87.42 分,考核总评成绩达到良好等次,垃圾分类整体开展情况良好。通过垃圾分类绩效考核,党政机关垃圾分类重视程度明显提高,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星级酒店等共5908个强制单位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其中政府机关率先垂范,发挥示范带头作用,1500多家省、市、区级行政机关,带头开展垃圾分类、带头接受执法监督,省政府和市政府机关全力打造机团单位垃圾分类样板示范。所有省直机关实现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并在国管局检查考评中取得了优良成绩。

模式创新: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形成可持续发展特色模式。

在越秀、荔湾推进整区强制分类,在其余9个区的10条街道推进整街强制分类。在全市300个小区(社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小区(社区)创建,建成首批100个具有党员引领、志愿者自治、可回收物全回收、垃圾专收专运特色的精准分类样板社区,推动中心城区物业居住小区(社区)精准分类。打造30个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示范村,并在全市30%339个)行政村推行农村垃圾分类,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率达52%以上,有效处理水平不断提高,积极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活垃圾做减法、农村环境做加法,助力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创新:强化行业引领作用,扩大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覆盖范围。

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强制范围从政府部门扩大到所管的行业、企业。其中,卫生部门督促指导医疗机构、教育部门督促指导学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指导物业服务企业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督促行业协会加强自律。在机团单位、学校、星级酒店(宾馆)开展强制分类现场会,170多家星级酒店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创建12家垃圾分类样板医院以及6所省级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并将垃圾分类要求写入新生入学通知书。麦当劳、肯德基在广州门店规范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各行业多头并进、齐抓共管,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施行。

管理创新:完善“互联网+”两网融合模式,疏通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渠道。

环卫收运系统与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是广州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特色模式之一,通过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覆盖,实现生活垃圾“大分流、细分类”。环卫系统与供销系统相融合,以样板小区为重点突破口,做到可回收物应收尽收,逐步建立可回收物专运体系。建立了“互联网+垃圾分类+资源回收”APP 移动平台“92 回收,目前已覆盖11个区,用户超过32万人。2018年全市回收再生资源约282万吨,其中低值可回收物96.5万吨,2016年以来给予低值可回收物企业补贴500万元。

宣传创新:全民发动、高密度宣传、形成共识,提高垃圾分类参与执行率。

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活动,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四进”(进单位、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宣传活动、“全民行动日”活动。在200个垃圾分类样板居住小区(社区)开展公益院线宣传活动,2018年共计开展1255场宣传活动。发动民主党派、老干部、妇联、高校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开展民革党员在行动广州老干部在行动等不同主题的活动十余次。成立城市管理志愿者协会,组建志愿者队伍。加强教育培训,组建宣讲团,全市170条街镇共计开展240场宣讲培训。广泛利用媒体,对广州垃圾分类经验做法进行了大量报道,垃圾分类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摘编自《中国建设报》  201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