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官方网站     

  |  EN
首页  > 新闻  > 协会发文  > 老网站新闻不显示
上海市社区成功打通居民厨余垃圾处理如何 “循环链”

来源:上观新闻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分享:

20177月,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三村开始试点生活垃圾不出小区。每天下午,小区垃圾厢房内的一台厨余垃圾粉碎机都会将居民集中投放的厨余垃圾进行粉碎,人工加入EM菌种后发酵变为有机肥,运送到崇明、青浦、奉贤等地的农场。试点半年来,如今梅陇三村的居民们已经养成了湿垃圾手动破袋”“厨余垃圾单独投放等垃圾分类的高阶习惯,也吃上了用自家垃圾种出的大米和蔬菜。

2011年就实行垃圾分类减量的梅陇三村,到2017年时,已经形成了没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居民也能自觉分类的良性循环。此外,小区还有一项从20123月就延续至今的品牌活动一平米菜园,居民们从那时就起就学习将厨余垃圾制成有机肥。随着对种菜、培土感兴趣的居民数不断增加,居委会开始思考,能否将垃圾堆肥覆盖至整个小区。

20177月,梅陇三村与从事环保设备代理的钰巣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将两台厨余垃圾粉碎机安装在小区两座较大的垃圾库房。居民只需像往常那样将厨余垃圾和干垃圾分开装袋。不同的是,原先直接扔进湿垃圾桶的厨余现在则要投放至专用桶。

每天下午,工作人员会定时将专用桶内的厨余垃圾放入粉碎机,一边加入具有除臭、发酵作用的EM菌种,一边搅拌粉碎。粉碎后已经打成泥状的垃圾全部装入白色塑料桶密封发酵,每隔23天,来自崇明、青浦、奉贤、金山等地的合作农场都会来小区取走半成品肥料,运送至农场进行二次堆肥。经过降低水分、60℃高温发酵等程序,大约15天后,厨余垃圾就能够发酵成有机肥,用于种植蔬菜和稻米。

 对居民来说,唯一多出的步骤,就是要把湿漉漉的厨余垃圾从塑料袋中全部倒出来,确保垃圾粉碎时不混入塑料、金属、纸张等异类。在居民投放厨余垃圾前,居委会志愿者会用蓝牙秤为垃圾称重,重量记录在“绿主妇”微信公众号的积分管理小程序中。梅陇三村每家每户都拥有一个独立账号,扔多少重量的垃圾就累积相应的分数,积分可兑换有机蔬菜、大米,而这些农产品恰好来自上述合作农场。

现在,梅三的居民大多集中在每天上午9时至11时和下午4时至6时两个时间段扔垃圾,同时刷绿色账户积分和绿主妇积分。需要兑换蔬菜了,就到小区东侧的便民服务站点进行登记,用与市场价持平的价格兑换到新鲜的有机农产品。通过积分得到实惠只是其次,当居民了解垃圾分类的原因,明白分类垃圾的行为将对环境产生的意义,自然会更积极配合,愿意完成“破袋”这关键一步。

梅陇三村小区位于徐汇区西南,是典型的“90老旧小区,目前有居民2391户近5520人,长期以来都具有规模大、人员复杂、基础设施平平的特点。2010年,上海启动实施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梅陇三村和其他小区一样,最初只是将塑料袋、食品外包装、牛奶饮料利乐包等低价值垃圾分离出来。碰巧有居民在凌云社区学校看到了只需856个利乐包就能制成的世博会同款环保椅,便萌生了学习垃圾循环再利用的想法。

2011年初,由梅陇三村10位家庭主妇组成的绿主妇、我当家低碳环保自治行动小组正式成立,2012年就注册成立了社会组织凌云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并于3月推出家庭一平米菜园,指导居民在家中用酸奶盒、利乐包、花盆等容器播种、育苗、培土。此时,小区每日的垃圾包数量已经有了明显减少,而原先只计划覆盖300户的一平米菜园也扩大到2000户。

种菜需要肥料,但化肥显然不适合。大家都想到了推行垃圾分类后一直被“冷落”的厨余垃圾,因此就先以楼组为单位,组织居民学习将餐前垃圾制成环保酵素,既能培养成酵素肥料,也能作为家庭洗涤剂的替代品,还具有净化下水道的效果。学会将瓜果菜皮制成酵素后,居民们开始尝试把酵素拌土中做底肥。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单单只是对种菜感兴趣的居民将厨余垃圾拿来堆肥,没有覆盖整个社区,并不能对优化厨余垃圾的末端处理起到太大作用。居民区探索“垃圾堆肥”的最大难点是:循环链。哪怕居民都愿意支持,但小区里并没有多于空间存放肥料,更不可能遍地都是菜园,因此肥料必须先有“去处”才能“生产”。

摸到了“厨余变宝”的切口,也有了群众基础,梅陇三村的新挑战是如何打通“厨余循环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方协同的合作模式创造了契机。

        想要在小区内部循环利用厨余垃圾,分类、粉碎、防腐和防臭一步都不可忽视。因此,厨余垃圾在小区内只能密封后先进行厌氧堆肥,确保不产生异味。肥料半成品运往农场后才在露天实行好氧堆肥。使用粉碎机后,目前梅陇三村的厨余垃圾重量减少了30%,体积减少了60%,制成的有机肥在青浦万亩春农场、崇明冠华农场均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