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中期,北京市开始实施第一次“公厕革命”,但是效果不太明显,延续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际又历经了三次“公厕革命”,市民如厕开始由简陋的旱式公厕改为水冲式公厕,如厕环境得到了较大改观。2017年,北京市计划实施公厕品质提升500座,已完成282座,在公厕保暖、人脸识别取厕纸、智能消毒、空气置换除臭技术以及公厕节能、环保领域有了新的突破。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开启的第五次“公厕革命”引人注目,是对以往四次“公厕革命”的继续和升级。根据《北京市公共厕所建设标准》,公厕面积、女厕占比、通风条件、消除异味、加装无障碍设施等将有很大改观。第五次“公厕革命”将会有实质性的提升空间。
项目背景
北京西站地区公厕升级改造是北京市政府部门委托的项目。围绕市城市管理委领导提出的“便民公厕、绿色公厕、智慧公厕”的理念,以及“精细化”设计要求,课题组开展了调研及项目设计工作,12月末完成9座公厕的施工图设计,2017年4月20日公厕升级改造工程开工,8月6日竣工交付使用。
项目调研
公共厕所是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是体现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公共厕所的管理建设和保洁服务是反映城市文明程度的缩影。北京西站地区的公共厕所是西站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均客流量高达60万的西站地区,公共厕所的问题日渐增多,如厕排队、如厕环境差经常见诸报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工程设计人员对西站地区公共厕所进行了精细化调研,包括人流统计和分析,厕位数量、男女厕位比例、厕位设计人性化,以及指示、引导标牌等。
实地调研
工程设计人员对西站地区北广场的东侧和西侧、地下4-6号五座公厕进行了为期七天、每天16个小时(早6点至晚10点)的人流统计,内容包括男女如厕人数/小时、带行李人数、带孩子人数、排队人数、如厕时间等。通过对27640人次的如厕数据分析得出:
如厕的男性群体大约是女性群体的2倍;如厕带行李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10%-30%;如厕带孩子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1%-5%,其中女厕带孩子的比例普遍高于男厕;女性如厕的平均时间为249秒,男性如厕的平均时间为170秒,女性如厕的时间是男性的1.5倍;在一天的排队等候时间里,高峰时段集中在9:00-12:00;在每周的时间段内,以地上东侧的女公厕为例,周末排队等候的现象十分严重。
调查发现:五座公厕的室内隔断、卫生器具、便器老化腐蚀严重;男女厕位比例均在1.5:1以上,不能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地下公厕室内异味严重,只有机械通风设施没有除臭设施;无论地上的公厕还是地下的公厕,周边设立的引导标志牌明显不够且不明确。尤其是标志牌,只有男女厕所的区别,而且只设在入口处。
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研中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西站地区公厕人流集中,人流量大,男厕和女厕均存在严重的如厕排队等候问题。特别是女厕,排队等候的时间更长,说明厕位数量严重不足,男女厕位的比例不尽合理;公厕内缺少第三卫生间和母婴间以及视线遮挡等人性化设计;公厕周边的引导牌和引导标识不够明显;如厕人员带行李、带孩子的情况比较普遍;公厕设施老旧,如厕环境差。通过调查分析和结论并以此为“蓝本”,突出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对西站地区的九座公厕进行升级改造。
项目设计
升级改造项目:注重人性化设计
增加女厕位
增加厕位是此次升级改造的一大内容。设计人员通过互换男女公厕的位置、合理利用室内空间、重新划分室内功能区,总计增加了50个女厕位。例如,北广场东侧的男女公厕通过互换位置后,女厕厕位增加了7个,女厕排队等候的时间减少了50%;在人流密集又不能加建的公厕旁边增设无性别的移动公厕,以备高峰时段女厕应急所需,减轻女厕压力,减少排队等候的时间。
增加第三卫生间和母婴间等设施
西站地区的公厕只有男厕和女厕之分,如厕人员带行李、孩子、老人的情况又很普遍。厕位内不足以放下行李箱或背包。公厕内没有专门为婴儿设置的多功能整理台,即缺少第三卫生间和母婴间,视线遮挡等人性化设计不够。以东侧公厕为例,通过升级改造,在公共空间增加了第三卫生间(无性别规定的公厕间),主要用于帮助行动不便的异性使用,如母子、父女或夫妻之间等需要照顾的。此处空间紧临公厕的入口处,主要是方便母子、父女或夫妻和行动不便者如厕。
母婴间是为带孩子设置的厕间,设在女厕内并配有多功能台、儿童座椅以及洗手盆,方便给孩子换洗之用。厕位设计采取具有火车站特色的厕位,前方可放置大件行李,后方的行李台可放置小件行李和挂架,并在厕位空间允许的情况下,每个厕位配置行李空间,方便如厕时放置行李。
考虑到西站地区不同群体的如厕需要,每个公厕增加了一定比例的坐便,无论蹲便或坐便,每个厕位的一侧均加装了扶手,以便更好地服务行动不便的如厕人员。同时,在入口处增加了多功能台、置物架等设施,为如厕人员梳洗提供方便。视线遮挡是保护个人隐私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尤其是男厕的小便斗和女厕的蹲坑,不能暴露在门外人的视线之内。设计人员通过增加隔板,彻底解决了厕位外露的问题。
增加公厕内外标志牌
设计中除注重增加第三卫生间、母婴间、厕位标志牌,方便如厕人员更快地找到厕位外,还注重增加夜间导引的标志牌,配置智能化引导系统,帮助如厕人员更方便地找到距离最近、有空厕位的公厕。
增加除臭设施
公厕产生的臭味主要来自大便尿液挥发物、便器地漏回返的臭味和遗撒渗透产生的臭味。对此,设计人员设计加装了空气处理系统,通过负压作用收集净化、新风净化、内循环三方面的气流组织,有效处理大便、尿液挥发物产生的臭味,使如厕人员在嗅觉区域感觉不到异味。
吸风口设计
管道布置
由于地下公厕的异味大部来自小便槽产生的尿液氨气,为此专门设计了带有除臭装置和反水弯的小便槽,其他的便器和地漏也一律改为附带返水弯的器具。
项目新理念
“绿色建筑”的概念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公众提供健康、适用、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公厕不仅仅是指绿化的公厕或是屋顶花园的公厕,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公厕,是生态公厕、节能环保型概念的公厕,可以为公众提供卫生、方便、舒适的空间。这就要求绿色公厕一定要从节能、生态、环保的角度进行设计。
节水节电
1.废水再利用
西站地区人流量大,公厕的使用率非常高,造成用水量大。设计人员通过实地勘察发现,公厕内的洗手池和小便槽距离较近,完全可以利用洗手池产生的废水作为小便槽的冲洗水,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
2.节水便器+废水再利用
按照国家《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16“4.3.7-2大便器宜采用具有水封功能的前冲式蹲便器,坐、蹲便器宜采用每次用水量 ≤4L的冲水系统”的要求,设计人员特别选择了小于或等于4L的便器,同时通过采用喷雾龙头、节水便器以及废水再利用等措施,使公厕的节水绿达到了40%。
3.节电
此次升级改造,九座公厕的照明设计一律采用LED节能灯具,通过测试,节电高达20%以上。
智慧公厕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为城市管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极大地提高了智能化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同样,“公厕革命”完全可以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此次北京西站公厕的升级改造工作,设计人员大胆创新,增设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分析、处理三大功能。信息收集包括每天如厕的人流量、厕位信息、用水用电消耗(量),以及公厕内空气质量的在线监测、安全防爆、预警系统等;信息分析处理包括利用新开发的软件,对全地区的公厕实现自动化控制,使其具备自动感应、自动信息收集、互联通信、预警和自控等功能,实现了实时调控,大大减少了政府财政后续的投入成本,减轻了日常管理的压力,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率。
智能视数据系统主要由四个分系统组成,分别是人流量统计系统、信息引导系统、调控管理系统、在线监测系统。人流量统计系统可以统计每时、每天、每月、每年的如厕人数;信息引导系统通过引导牌和公厕入口处的指示屏联网,引导如厕者尽快找到距自己最近且无需排队等候的公厕;调控管理系统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每天、每月、每年的如厕人数报表分析,并可以在管理中心调控保洁人员,实时监督公厕的卫生状况;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H2S和NH3的浓度。作为如厕者,通过引导牌引导到距自己最近的公厕。公厕入口处设有男性导览显示屏和女性导览显示屏。显示屏可显示厕位的空余情况。当出现排队等候的情况时,显示屏可显示其具体信息(比如女厕17个厕位,空余0厕位,排队20人),同时还可以引导排队等候的人员就近前往另一公厕并指明具体位置和方向。除以上这些功能外,入口显示屏还可提供天气预报、列车到站提醒等服务。作为管理者,可以足不出户的监测公厕排队等候的情况和卫生状况等,紧急情况下可以实时调度管理人员。同时,屏幕上方也可显示每个公厕的实时数据,包括总人流量情况、厕位情况、排队情况、管理人员到位情况等,便于监控和管理。
社会效益
此次对西站地区的九座公共厕所进行的升级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如今,通过升级改造后的九座公厕外观漂亮、设施齐全、方便舒适、节能环保、智能科技,成为西站地区一张靓丽的名片,得到了中外游客的充分肯定。比如,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增加厕位、指引标志牌导流,致使高峰时段如厕人员的人均排队等候的时间从原来的154秒减少到54秒,等候时间减少了65%;通过增加第三卫生间、母婴间、带行李空间的厕位,以及设置多功能台、增加厕位扶手等,旅客的满意度得到了极大提升,很少再有投诉的现象;废水再利用、节水便器和节能灯具等技术的应用,使公厕的能源消耗相比改造前降低20%;通过增加公厕内部的气流组织设计、小便槽创新设计、新型空气处理系统等,使公厕的除臭效果非常明显,如厕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西站地区公厕升级改造增加了智能化数据统计系统的创新设计。实践表明,该套系统非常适用于人流密集、排队等候时间较长的公厕,在北京市公厕的升级改造工作中尚属首次应用。通过一段实践的运行,表明该套系统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提升公厕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在国内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